摘要
通过对西部农业和乡村地区的发展与经济条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还是存在一些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区域分化引起的部分经济指标波动加剧等影响因素仍然普遍存在,结构性矛盾还较为突出,形势趋于良好的基本原则仍需要进一步巩固。在西部地区实施全面深入推进农业乡村振兴的法制保障工作是西部地区农业市场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未来西部地区所需要面临的法律问题和社会困境也将错综复杂,虽然我们已经得到了国家和社会政策的大力支持,但是要做到全面深入推进农业乡村振兴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如果面对多变的现状不能及时调整、作出决定,可能会面临前功尽弃的风险。未来我们将以习近平在贯彻党的十九大讲话精神中的作为思想指导,坚定不移深入改进推动农村供给侧这个结构性优化改革,突出重点狠抓改革重点、补齐发展短板、加强弱项,促进西部地区乡村经济振兴可持续、健康快速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乡村振兴、西部地区、法制保障
一、前言
"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是今年我国继推进改革创新开放、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体系建设全面深入推进以后又一次重大的国家战略性重大决策。更加上在2021年,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之际,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农村工作的中心将有扶贫专向乡村振兴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课题。届时,政法机关如何在立法、司法、执法、普法各个阶段发挥其职能作用,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是及其关键的[1]。
二、法制保障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西部地区的乡村由于地理位置、乡土人情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在立法、司法、执法、普法等各个阶段都应预留充分的适应地区特色的创新空间。乡村振兴促进法在我国属于促进性立法,其中的法律规范以鼓励性扶持类的规范、宣告性的声明类规范、道德倡导性的规范等作为主要的表现。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了从事乡村建设的地方各级政府尤其特别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权限和职责范围,确立了在推进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整体治理过程中由地方政府、村级组织、企业和当地农民等参加并共同负责的社会资源共建和合作监督机制,虽然本身法律责任条款较少,但配合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完全可以敦促相应主体特别是各级政府履行法定职责。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乡村振兴进入了一个经济活跃和社会化的过程,农业和乡村在各个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所需要呈现出来的主观性问题并非完全不同[2]。对乡村振兴措施作出了概括性原则性规定的这一点,不仅克服了传统管理型类法律中过分重视运用处罚手段来突出法律强制职能的缺陷,还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法律指引、预测、评价、教育、强制等功能,引导各地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同时也为各地针对本地特色创新性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预留了充分的余地,确保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进行有效探索。
三、司法行政工作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的任务与思考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民生大工程,需要各方面的保障。司法和法制建设作为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法治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基本组成环节部分,必须进一步强化提升法治站位,主动在农村产业、生态、环境、文化、社会治理等方面积极作为,贡献力量。
(一)乡村的振兴,离不开法治保障的不断完善。法律是国家调整各类利益相互关系的结果产物和手段,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涉及到的主体较多、利益相互关系较复杂,在综合应用经济、行政、法律三种手段中,法律和手段的作用就是其中之重要的关键。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乡风引领规范、农民权益得到保障、社会综合治理,都需要有一个法治的基础来保障,没有了法治基础所带来的乡村振兴必然就变得不可持续。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党对于法治乡村工作的领导,立足实际,从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执法能力、加强对司法的保障、增强对法治的宣传教育、推动依法治理的高质量落实三个方面入手,助力我国乡村振兴[3]。
(二)农民的幸福,离不开法治获得感的稳步提升。随着当前我国特色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环境优化,生活的富裕,农民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利益需求也在不断日益增长、更加突出。我们必须在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多层次、多领域、个人化、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和核心价值的公共法制服务要求等方面提高水平。要有更大作为。以维护广大人民利益作为最高准绳,以实现广大人民的满意作为最终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努力使我们的人民群众能够在每一项法规政策制度、每一次执法行动和决定、每一宗司法诉讼案件中充分体会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幸福的尊严,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4]。
(三)乡村的治理,离不开法治措施的有效支撑。而且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系统与其社会治理体制能力的整体现代性直接关系影响着一个新型国家乡村治理体制系统及其社会治理体制能力的整体现代性及其发展,它们所涉及的大到了其发展速度、幅值、力量和发展深度。而且加强乡村社会治理服务系统及其社会治理服务能力的提高现代性最根本的实现途径之一就是尽快实施乡村法治[5]。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农村法治与发展乡村经济自治、德治相结合协调和更紧密结合,根据当地农村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条件、人口分布结构、风土人情等各种不同地域特点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断加快法治开展,以促进法治发展增生农村活力、法治发展加强安全保障、德治扬农村正气,促进农村法治与发展乡村经济自治、德治相辅相成、互利互惠共赢,相得益彰,为乡村工作打牢基础,实现乡村长治久安。
(四)发展乡村新产业,离不开法制保障的引领规范。现如今,乡村振兴不仅只是依靠传统行业,更需要因地制宜发展新产业,那么,则需要更加优化的法制环境,更加健全的配套机制。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以法制为导向,充分认识到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法制保障的重大力量支持,充分利用法治对企业发展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不断增强以法制为基础的思维与法治手段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化法制环境,健全配套机制,更好的把法律法规各项固定落实到位,更好地营造鼓励创新、支持探索的法制环境,努力为新产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6]。
四、法制保障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一)实施法律援助工程,兜住乡村群众民生底线。建立并不断完善县级法律援助服务中心、乡镇司法所和村级法律援助服务站、社区和居民之间的法律援助服务联系网络,在位于地域复杂的西部地区更好的方便于寻找求助者就近办理法律援助。不断提高和增强对于农民工、城市留守儿童、老年人等特定群体的法律救济力度,尽可能多地满足广大农村和地区人民群众对于法律救济的需要。降低了法律救济的门槛,切实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7]。
(二)加强乡村法律服务,满足乡村群众法治需求。构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打造集法律救济、法治宣传、人民协商等法律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窗口化"服务平台,为农民和群众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法律服务。加快和推进农村公共法制服务房的建立,村居民办法律咨询房将实现网络全覆盖。组织了广大律师、公证人、司法认定专业技术人员,深度到各地农村,积极投身于公益性的法律事业[8]。
(三)创新普法宣传教育,促进法治文化化风成俗。深入地宣传了疫情防控及精准脱贫、农业乡村振兴、农业乡村整体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其他与村民的生产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法律、政策。重点凸显对于宪法的研究和学习宣传教育,让全体村民亲身去触摸到宪法、去感悟到宪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忠诚崇尚者、自觉地遵守者、坚定地捍卫者。广泛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群众式法治文化教育活动,将法治知识宣传教育同弘扬法治精神的深度融合。
(四)借鉴先进经验,全力维护乡村社会稳定。整合政府相关法律服务资源,聚焦农村重点区域、重点时期及重点领域,开展矛盾纠纷大清单排查,加大涉农等矛盾纠纷化解的力度。通过进一步强化以司法事务所为主要依托的农村城市公共法制服务站的规范化建设,以满足居民的公共法制服务、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制援助、安置帮扶、普法宣传等工作需要。
五、法制工作保障乡村振兴的思路与展望
构建了一个安全可信任、有政策保障、人民依靠的社会,治理制度和能力基本达到了现代化、法治性的发展。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强化法治乡村顶层制度设计。法治型乡村建设工程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及落实乡村经济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必须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一是加快完善对涉农产业领域的立法。紧紧围绕乡村经济振兴发展战略计划和实施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新形势、新问题,健全和完善了涉农地方性的法规和政策条例。二是加强涉农政策制度研究,结合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施行情况,制定和完善涉农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配套制度措施。三十二是坚持以建设为主体,坚决立改和废释相结合,对不符合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涉农、地方性法规、政府文件和规章,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9]。
(二)推进乡村普法宣传教育。一是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充分地结合了乡村实际,突出了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各种传统媒体的社会公益和法治优势,不断地创新了法治宣传的形式,注重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各种新媒体和网络技术在一般普法中的综合应用,宣传和学习与我们乡村人民群众日常生产和工作生活密切有关的法律和政策知识。二十三是要加强和深化对农村地区的法治文化建设[10]。深入开展推进乡村法德教育的融合,引导农村村民依法行政,积极促进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德制三位一体的乡村管理服务体系。逐步提高乡村法治文明程度。
(三)进一步深化平安乡村文明工程。一个重点就是进一步深化平安村"一带一路"创建工作,构筑健全平安村社会治安风险防控制度、公共安全制度。二十四是进一步深化推进城乡社区民警工作发展战略,加强农村及其他社区民警队伍建设,开展了农村地区突出的治安事件问题专项综合整治,健全了落实排查预警、风险防范和化解、依法处置的长效协调机制,有效地净化了社会环境。三十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对象,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刑满释放后工作人员,以及社区禁止性戒毒等关键人群的宣传教育和服务管理[11]。
(四)继续加快深入推进现代农业重点乡村综合治理。坚持以民主法治的治理思维方式来组织指导推进乡村的日常治理,严格按照执行国家及其相关的行政法律法规及相关村风民约制度来依法规范乡村农户和住在乡镇东部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违法行为,让他们依法律来决策、按规矩来办事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和自觉。一个重要特点是那就是是要加快健全完善由县乡村两级党组织党委牵头统一领导的村级以上综合性农村治理社会组织总体架构,坚持以村基层党建领导工作人员为核心引领,全面规范推动村两级党组织党委第一书记通过法定办事途径直接担任本级村民生活委员会的副主任及其他村级集体经济社会组织、合作型农业经济集体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村"两委"各个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基本实行了逐级交叉交换任职。二十三条一是全县要不断加强和创新完善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推进农村基层经济社会综合治理建设工作的自治制度化组织途径和活动渠道,强化全县村民自治委员会的村民自治管理职能,依法组织编写并修订完善了有关村民民主自治的基本章程、村规民约等各项村民自治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了村规民约自治工作在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引导作用。完善对村规民约的法律草案文件申请资格审核及文件备案受理工作监督管理制度,健全合法有效的村规民约草案落实责任履行监督机制[13]。三十九号行政文件就是依法按章依规科学地组织决定各村的重大事项工作,开展了村级"两委"的首次换届选举,完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形成多方联网监督体系,依法依纪惩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六、结语
乡村生态振兴就是为了实现"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乡村建设新面貌,实现农业乡村建设的重点和实质也就是为了解决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城镇化和社会文明建设不均衡、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均衡、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的人与自然关系不均衡、农村内生和环境的问题和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向农民群众传播和转移的不均衡,最终实现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公平正义。乡村振兴工作面临着许多重大的现实困境,建立以硬法和软法规范双重作用软硬兼施的混合法模式。提升法制保障在乡村生态振兴中的作用,实现乡村执法环境主体扩张与公众合理利益诉求机制的程序设计。推进乡村振兴管理政策和法律规定的多向转变,推进法治保障下的乡村振兴道路的绿色发展和绿色消费新格局。